銀保監會:正在對個別銀行存單質押案件進行違規事實認定

王衍行
這可能是今年也許是近幾年最大的銀行聲譽風險事件。近期,個別商業銀行與企業客戶因存單質押銀行承兌匯票業務發生糾紛,引發社會廣泛關注。但是,在應對輿情方面,涉案銀行的做法簡單粗暴,甚至文過飾非,社會影響很壞。
銀保監會的兩次回應值得肯定。
12月7日,對于個別商業銀行第三方存單質押承兌匯票案件,銀保監會前期已第一時間派駐監管工作組開展現場調查和督導,并要求涉事銀行總行同步進駐相關分支機構,對相關票據業務開展全面風險排查。目前,監管部門正在抓緊進行違規事實認定和證據固化等工作,下一步將依法依規做好行政處罰和涉事機構問責等相關工作,督促機構加快彌補管理缺陷和漏洞,樹立合規經營理念。同時,監管部門將會同相關部門,共同加大對金融行業違法違規問題打擊與糾正力度,維護良好金融秩序,守好老百姓的“錢袋子”。
11月19日,銀保監會新聞發言人表示,銀保監會對此高度重視,已第一時間要求相關銀保監局組成工作組,進駐銀行開展現場調查。目前,調查工作正在加緊進行。如調查發現銀行存在違規行為,將依法依規嚴肅處罰問責。銀保監會表示,銀行承兌匯票業務是商業銀行的重要金融服務業務,在便利企業支付結算、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一些商業銀行的票據業務也出現了發展不規范、有章不循、內控失效等問題。銀保監會要求,各銀行機構要不斷提升內部控制水平,進一步規范銀行承兌匯票業務管理,按照“了解你的客戶”原則,嚴把業務準入標準。
結合媒體報道、銀保監會的回應、相關各方的陳述及社會評論,初步推斷上述銀行至少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管理薄弱。存在管理缺陷和漏洞,或多或少存在管理上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其中的個別銀行,黨委會、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缺乏大是大非問題的辨別力、駕馭力。企業文化上,已經帶有與客戶為敵的病毒。
二是合規經營意識差。票據業務出現了發展不規范、有章不循、內控失效等問題。
三是業務準入標準低。在執行“了解你的客戶”原則上,有章不循,抑或漏洞百出。
四是扮演了“維護良好金融秩序金融秩序”的攪局者。
五是成為守好老百姓的“錢袋子”的偽君子。銀行內部一些人把客戶當成謀取私利、甚至作案的工具,不惜作偽、不惜作惡的金額之大、手段之殘忍令人發指,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其可怕之處在于,在案件中,這些人已經成為銀行的主導勢力,甚至完全代表了銀行。金融行業違法違規問題雖然是個別事件,但給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聲譽造成了不良影響。

柏文喜
為何接連發生公司存單“莫名”被銀行質押的情況?有兩種可能性:一是企業內部有人知情并配合銀行,與第三方做了質押擔保,企業風控出現問題,即有“內鬼”;二是企業并不知情,銀行與第三方聯合做質押擔保,銀行風控存在問題。
無論如何,這種大額質押擔保都不是一個人能辦成的事情,必然涉及了銀行內部多部門的協同合作,是銀行內部工作人員盜取客戶存款的犯罪行為。
其實,存單質押擔保的辦理存在規范的流程,如商業銀行應對存單進行確認、核實印鑒和密碼、貸款銀行與出質人訂立書面質押合同等,但在部分銀行日常工作中,展業不規范、操作流程不嚴謹的現象依舊存在,“內外勾結”作案的判例屢見不鮮。這也是近期接連曝出渤海銀行和浦發銀行風險案件的主要背景之一。

東木
要清楚這次存單質押“羅生門”就得先了解存單質押對于銀行的意義,從而知道其動機如何。當然,不管怎么說,銀行是脫不開干系的。
從功能上說,除了應急的原因外,存單質押可以為銀行增加存款規模。舉個例子,銀行放給企業100塊,企業收到100塊后把錢存在銀行形成存單,再通過存單質押得到100塊貸款。如此,銀行形成100塊的存款、200塊的貸款,而企業實際上只借了100塊。這樣做,銀行的指標更漂亮,存款的增加也意味著貸款額度的增加。而且這種增加的背后是企業背書的結果。
那么銀行在客戶企業不知情的情況下,自己公司名下大額存款就被用于為另外一家與自己毫無關系的公司提供貸款質押擔保了。這很顯然是銀行的“監守自盜”行為,這類案件大概率存在相關員工的道德風險,很可能涉及刑事犯罪,關鍵問題是此間有哪些人具體參與,利益又是如何分配的,誰又在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決定了責任如何確定、最終的損失應該如何分擔。
-
熱讀文章
-
熱門視頻
-
Vivek Wadhwa13條Plus
-
楊安琪8條Plus
-
LARRY LIGHT7條Plus
-
Rasmus Hougaard7條Plus
-
特刊6條Plus